<thead id="xft9l"></thead>

                《福建省“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發布
                來源:福建生態環境時間:2022/2/28 15:40瀏覽:3182次

                福建省“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

                二〇二二年一月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灌溉、工礦企業及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笆奈濉睍r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步開局時期,科學編制“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是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堅實基礎,是努力建設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行示范區和美麗中國示范省份的一項重要任務。

                “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盯“保障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目標,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系統治污”,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著力“摸清底數、分區管理、分類防控、協同治理”,加快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實現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主要明確未來五年我省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總體思路、目標指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是指導全省各地區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來,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對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要求,以改善地下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成效。

                落實“十三五”考核任務。全面完成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福建指標考核任務。其中,在用的11個縣級以上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優于Ⅲ類水質比例達100%。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174個,極差比例控制為8.6—14.3%,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全面完成加油站防滲改造。根據國家關于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改造工作部署,我省全面推進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因地制宜采取雙層罐或建造防滲池等防滲措施,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截至2020年12月,全省共完成2571座加油站防滲改造,改造埋地油罐9009個。

                逐步建立“雙源”清單。“十三五”期間,我省著力推進“雙源”(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重點污染源)調查,初步摸清全省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重點污染源現狀,為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污染源監測等工作奠定基礎。全省共梳理形成“雙源”清單6024條,其中各類污染源6002條、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22條。

                初步摸清重點流域地下水污染源。結合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成果,排查我省重點流域地下水工業污染源,調查明確主要污染行業集中在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

                推動建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十三五”期間,省自然資源、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均開展了地下水環境監測,分析研判全省地下水環境狀況。各部門共對315個國家地下水工程監測井、53個省級地下水工程監測井、174個地下水考核監測井以及264個重點企業監測井組成的監測網絡,定期開展水質監測評價。

                地下水污染防治先行先試。立足省情,選擇典型區域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先行先試,探索治理模式與工作經驗。在龍巖、三明等具有典型城鎮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的地區,啟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在漳州、泉州等地下水污染防控重點區域,開展典型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或防滲改造項目。同時,加快地下水環境監管基礎能力建設試點,啟動龍巖市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平臺建設。

                逐步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十三五”期間,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我省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和部門分工,明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組織編制《福建省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指南》《福建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工作指南》等技術文件,指導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污染防治分區劃分等工作,初步構建適用于我省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技術體系。


                 第二節 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

                一、污染底數不清,局部區域污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

                雖然我省前期開展了地下水“雙源”調查等工作,但僅掌握各類污染源基本信息,對“一企一庫”、“兩場兩區”(即化學品生產企業、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集聚區、礦山開采區)等重點污染源的詳細環境狀況尚未摸清,還存在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控點位區域分布不合理、數量不足等問題,不能準確、全面的反映我省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

                從我省沿海經濟帶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和沿海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結果來看,近年來我省沿海地區咸潮上溯頻次增多、規模增大、持續時間延長,導致部分沿海地區淺層地下水環境受到影響。從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結果來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行業企業聚集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問題日益顯現,污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

                二、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污染源點多面廣,防控難度大

                我省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特別是在山區碳酸巖溶裂隙水區和沿海平原孔隙水區,地下水脆弱性高、防污性能差,污染物易遷移到含水層中。

                由于產業布局不科學、企業發展不合理等歷史原因,造成我省地下水污染源點多面廣、分布不均。加之“十三五”前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要求尚不明確,大部分企業設計建設、生產經營中均未充分考慮污染物對地下水的影響,導致污染成因排查難、風險防控難度大。

                三、監測數據難以共享,監管能力亟待提升

                雖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水利等部門均有開展地下水監測,但各部門在監測目的、方法和指標等方面側重點有所差異,存在監測數據分散化、不兼容、不可比等情況,造成前期水質信息、研究資料難以實現共享,無法整合形成統一成果為管理服務。

                我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底子薄、基礎差,基層環境管理人員經驗不足、水平不高,專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專精程度不高,現有監測設備落后、數量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造成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無法滿足現有污染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

                四、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規范標準亟待完善

                “十三五”期間,國家尚未出臺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法律法規,地下水污染防治有關要求僅在水、土壤污染防治等法條中體現,我省也未出臺地方性專項法規,地下水環境監管法律依據不充分。

                地下水污染成因復雜,防控難度大,但國家和省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尚不健全,相關主體的污染責任認定、風險管控、修復治理等工作缺乏法律依據和技術支持。


                第三節 面臨形勢與挑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和國家《“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開展“雙源”地下水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實施地下水重點污染源的源頭預防和管控修復工程,遏制地下水污染?!陡=ㄊ 笆奈濉鄙鷳B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強化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統籌區域地表水、地下水生態環境監管”?!笆奈濉逼陂g亟待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風險管控及修復治理等工作,以摸清底數、分區劃定、分類管控,逐步改善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保障地下水環境質量安全。

                我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尚未準確掌握,污染源底數還未摸清,污染來源及途徑還不清晰,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未健全、基礎數據共享不到位;同時,地下水污染源種類繁多,風險管控及修復治理難度大、成本高,適用于我省水文地質條件、污染源特征的污染防治技術及修復治理模式基本空白。對照國家“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我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保護和改善地下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貫徹執行《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地下水管理條例》,著力“分區管理、分類防控、協同治理”,從“摸底數、推試點、建網絡、防滲漏、控風險”五個方面,加快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地下水環境質量安全,實現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推動地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對已出現地下水污染的重點治理區,應防治結合,強化風險管控和污染防治;對存在潛在污染的一般防控區,則以防為主,注重監測和風險預警,最大程度降低地下水污染風險;對地下水保護區,以制度防控為主,加強監測預警。

                問題導向,防控風險。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物,針對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較為薄弱、重點污染源多且環境風險大,以及法規標準體系不夠健全、環境監測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加強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因地制宜制定污染防控措施,分區管理、分類施策、分級防治,防控地下水污染風險。

                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在全面摸清我省地下水環境狀況的基礎上,根據我省地下水環境狀況現狀,統籌考慮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輕重緩急,分期分批開展試點示范,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模式,有序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明確責任,循序漸進。建立“誰污染誰修復、誰損害誰賠償”的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從調查評估摸清底數入手,逐步推進地下水風險管控和修復治理等工作。


                第三節 規劃目標

                到2025年,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表1)。到2035年,全省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1“十四五”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指標


                第三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動態更新“雙源”清單。結合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污染源普查等成果,動態更新全省工業污染源、礦山開采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農業污染源、高爾夫球場等污染源和地下水型飲用水源清單。

                開展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推動九市一區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查明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進行環境狀況現狀評價,完善本地區地下水環境基礎數據。2022年龍巖、三明、南平等地率先開展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2025年前完成九市一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開展重點“雙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開展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補給區的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潛在地下水污染風險,明確水源地保護措施,保障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重點開展“一企一庫”、“兩場兩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場區及周邊地下水質量及污染狀況。2022年完成省級及其它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2023年完成一批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2025年完成一批其他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結合“雙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排查梳理我省石油加工、煉焦、化工、紡織、皮革、金屬表面處理,以及電鍍、電解、有色金屬礦采選(含尾礦庫)、危險廢物處置、生活垃圾填埋等重點行業企業,結合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處置情況,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推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

                專欄1:地下水環境及污染狀況調查項目

                1.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在九市一區開展市級的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摸清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

                2.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以省級以上化工園區為重點,開展全省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3.非化工類重點排污單位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及監測。開展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開展上杭紫金山金銅礦等礦山開采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地下水重點排污單位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監測。

                 

                第二節 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

                開展地下水污染源防滲調查。嚴格執行《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條例》相關要求,開展地下水污染源現有防滲漏與監測情況調查,指導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優先排查地下水污染防滲漏和水質監測井建設情況,形成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漏措施和監測井問題清單。

                落實重點污染源防滲措施和監測要求。針對需要開展防滲漏改造的相關責任單位,督促指導其依法采取防滲漏措施或實施防滲漏改造,按要求建設地下水環境監測井,規范開展企業自行監測。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周邊地下水環境監測,建立地下水污染源水質監測井檔案。

                加強海水入侵監測及預防。沿海地區特別是海島、填海建設區域等要加強海水入侵調查、監測與預防,必要時控制和調整地下水開采,采取工程等綜合措施防控海水入侵及倒灌,防止海水入侵對沿海地下水水質造成影響。

                 

                專欄2: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項目

                1.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漏調查。在“雙源”清單基礎上,按要求建立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防滲漏措施和水質監測井建設清單,督促責任單位依法采取防滲漏措施或實施防滲漏改造。

                2.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改造。實施地下水污染源防滲改造項目,在龍巖市連城縣開展飲用水源地周邊重點污染源防滲改造工程,在漳州市華安縣開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防滲改造工程。

                3.重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依法督促責任單位建設地下水水質監測井并按要求開展水質監測工作。

                 

                第三節 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及修復

                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管理。實施地下水環境分區管理、分級防治,明確環境準入、隱患排查、風險管控等差別化環境管理要求。在三明尤溪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在龍巖新羅和連城、三明大田開展地下水環境分區管理試點。2024年底前完成九市一區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工作。

                推進重點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根據重點污染源(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等結果,對環境風險不可接受的,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阻止地下水污染擴散,加強風險管控后期地下水環境監管。各地以省級以上化工園區為重點開展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

                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針對不同地區水文地質及污染特征,篩選適宜的修復技術,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總結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探索化工園區及廢棄礦井地下水污染修復,在典型化工園區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在龍巖、三明、南平等礦山開采區開展廢棄井封井回填試點。 

                專欄3:地下水污染管控項目

                1.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及分區管理試點。開展九市一區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工作。在龍巖新羅和連城、三明大田開展地下水環境分區管理試點。

                2.重點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實施重點污染源(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以省級以上化工園區為重點開展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開展漳州古雷港開發區重點企業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試點。

                3.礦山廢棄井封井回填。探索廢棄井封井回填技術,在三明市尤溪縣等礦山開采集中的區域開展廢棄井回填試點。

                 

                第四節 保障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管理。根據《福建省水源地保護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閩環發〔2018〕32號)要求,建立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退出時間表,明確水源地退出前后保護措施。定期摸排水源地保護區及補給區地下水環境狀況,發現問題并落實整治措施。防范傍河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環境風險,推進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加強河道水質管理,減少河段側滲和垂直補給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確保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

                持續強化水質監測監管。定期監測、檢測和評估縣級及以上在用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加強對地下水型飲用水的日常監管,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確保地下水水源水質安全。

                加強海島和山區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開展全省海島和山區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摸底排查,建立完善海島和山區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的巡查監管、日常防控、水質監測、信息公開等長效監管機制,及時發現并消除危及水源環境安全的隱患。

                第五節 強化地下水監管能力建設

                建立以“雙源”為重點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根據地下水“雙源”清單和防治重點區劃定等成果,整合優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的地下水監測點位,建立健全我省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按要求定期組織開展監測。在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建設自動監測站點,構建重點區域地下水自動監測網絡,實時動態掌握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

                構建地下水環境監管信息平臺。依托福建省生態云平臺,構建省級地下水基礎空間信息等數字底圖,以數字化賦能地下水生態環境管理,逐步提升地下水環境監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構建地下水環境質量預警預測與溯源追因智能平臺,提升省級地下水環境監測分析與預警預測能力。建成龍巖市地下水環境監管平臺和省級地下水環境監管信息平臺,2025年底前,實現地下水環境監測井信息聯網,動態掌握區域地下水環境狀況。

                提升地下水監測技術水平。依托福建省龍巖環境監測站,組建省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中心。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和地下水監測裝備配備,提升各級環境監測機構地下水監測業務能力。鼓勵專業第三方機構積極參與地下水監測工作。

                加強地下水生態環境執法和應急。依法將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納入日常執法內容。嚴厲打擊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以及私設暗管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等違法行為。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按要求開展污染地下水的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評估。提升地下水生態環境執法水平,組織開展監管執法工作培訓。提升突發環境事件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應急處置能力,各相關單位制定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應當包括防止地下水環境污染內容。

                 

                專欄4:地下水監管能力建設項目

                1.省級地下水環境監管信息平臺。依托福建省生態云平臺,建成龍巖地下水環境監管平臺,建設省級地下水環境監管信息平臺。

                2.省級地下水環境監測分析科研基地。依托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增設新型及特征污染物分析測試儀器設備,構建基于5G、AIAR技術的地下水環境質量預警預測與溯源追因智能平臺。

                3.地下水自動監測站點。在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探索布設地下水自動監測站點,實時監控地下水環境狀況。


                第六節 建設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

                明確試驗區建設目標。在龍巖市開展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通過試驗區建設,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管理模式,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省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時,總結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探索創新地下水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推進地下水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

                明確試驗區建設方案。確定試驗區建設內容,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在試驗區中重點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在產企業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劃分與保護、地下水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和經濟政策探索創新等工作,構建地下水分區管理、分類防控體系,形成污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與修復的污染防治模式。

                試驗區建設評估和模式推廣。有序推進龍巖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確保建設方案規定的各項任務落地見效。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不定期對試驗區建設工作進行幫扶指導,組織開展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與評估總結,促進防治模式推廣應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實施

                按照“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工作機制,各市、縣(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等有關部門是實施本規劃的主體。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落實“一崗雙責”,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強化對規劃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重點項目進展情況的跟蹤分析,在2025年底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終期評估。

                第二節 加大資金投入

                建立地方政府支撐、企事業單位承擔、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加大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各地要加強項目策劃和儲備,積極爭取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充分運用土地、規劃、金融、價格、財稅多種政策,通過PPP、第三方治理等模式,支持引導各類投資基金、社會資本參與地下水生態環境治理;爭取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加大對治理項目信貸投放力度。

                第三節 推動社會共治

                綜合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結合“六五”環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環保宣傳活動,有針對性地宣傳普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知識。采用培訓班、現場會、視頻會等形式,強化宣傳培訓。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融入黨政機關、學校、工廠、社區、農村等環境宣傳培訓工作,大力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保護地下水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第四節 強化智慧監管

                充分發揮福建省生態環境大數據(生態云)平臺優勢,加快地下水環境監管信息平臺的研發,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在地下水環境監管領域的應用,實行常態化、立體化、實時化的數字監管,推進地下水生態智慧監管提質增效。

                福建省環境保護股份公司
                小程序二維碼

                小程序二維碼

                公眾號二維碼

                公眾號二維碼

                Copyright ?2019 福建省環境保護股份公司  

                閩ICP備16030654號-3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红樱桃_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_香蕉久久福利院

                    <thead id="xft9l"></thead>